当前位置: 主页 > 营销 >   正文

江苏省锡中教育集团总校长唐江澎:从小黑板到元宇宙教育变革中的思考与实践

导读: 在ChatGPT时代到来的时候,人类如果有哪个能力不可替代,那一定是思考。  当教育在数字技术的加持下面临着巨大变革的时候,我时常会逆向地怀念起1980年代每间教室里都普遍使用的、而今天的孩子们不曾见过的小黑板。  为什么在元宇宙教育场景在学校里开始实现的时候,我一次次地怀念“小黑板”,甚至有一种冲动,想把我们学校的现代化设施都暂时停滞一段时间,让小黑板重新回到我们的教育当中?  在回答这个问

  在ChatGPT时代到来的时候,人类如果有哪个能力不可替代,那一定是思考。

  当教育在数字技术的加持下面临着巨大变革的时候,我时常会逆向地怀念起1980年代每间教室里都普遍使用的、而今天的孩子们不曾见过的小黑板。

  为什么在元宇宙教育场景在学校里开始实现的时候,我一次次地怀念“小黑板”,甚至有一种冲动,想把我们学校的现代化设施都暂时停滞一段时间,让小黑板重新回到我们的教育当中?

 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,先说一个被很多人忽略了的事实:由于印刷术的不断升级、网络传输技术的快速迭代,编印作业变得越来越便捷化,与此同时,学生的作业量便在技术倍增的前提下无节制地增大。

  今天在座的有许多年轻的家长,应该没有多少人在高中的时候见过老师用过小黑板。所以,我想对小黑板做一个分析,看看它有哪些“功用”。

  第一,小黑板的面积严格地限定了作业量。提到作业量,人们会不自觉地想起数学、物理两门学科。其实,在那个年代,即使是数学老师、物理老师,他们用小黑板布置作业的时候,大多也是一个板,个别时候会写上“背面还有”。标注“背面还有”的老师一般是不太受学生欢迎的,如果有一位数学老师一手提一个小黑板进去,不但他自己觉得作业量过重,恐怕在同学和同事那里也留下不太好的印象。在此,请记住我这样一个简单质朴的观点,布置作业的“面积”大小严格地限定了作业量。

  第二,凡是上小黑板的题都必须经过老师抄写,老师书写的过程就是题目优化的过程,这种书写的繁难性与非便利性导致了作业的精选性与优化。我们今天布置作业是“粘贴”、“扎勾”,有些时候就是点一点鼠标:布置作业越来越便利是作业负担越来越重的重要原因。

  第三,学生做作业的时候,首先必须抄作业、抄题目,而抄题目的过程既是审题的过程,又是加深思考的过程。这样一抄、一做,学生的思考能力得到了最大限度的强化。

  我最近在读一本类似莎士比亚关于思考的书籍,它里面说了一句绕口令式的话语:那些需要我们思考的话题,其实早已经被人们思考过,只不过我们今天要从头思考一遍。而且这个时代已经到了把从头思考以后所得到的常识,还必须不厌其烦告诉所有人的程度,因为我们太不重视常识了。

  前几天我从厦门到深圳,在高铁上,我的旁边坐着一位老奶奶,我觉得她真是一位典型的患有教育焦虑症的中国家长:在三个小时的旅程里,她已经把要给孙子们教什么“课表”贴到高铁的椅背上。这让我觉得中国“教书育人”的家长无处不在。

  她问孙子:“爸爸的爸爸叫什么?”孙子说:“叫爷爷。”“妈妈的爸爸叫什么?”“叫爷爷。”“不对,不能叫爷爷,叫姥爷。”“爸爸的妈妈叫什么?”孙子非常疑惑地看着她:“那不就是你吗?叫什么?不就是叫奶奶吗?”“那么妈妈的妈妈叫什么?”“叫姥姥。”后来,老奶奶开始打着节奏教孙子背儿歌:“爸爸的爸爸叫爷爷,爸爸的妈妈叫奶奶……”

 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,当我看到这个场景的时候,我就知道她违背了教育的基本常识。奥苏贝尔建构主义告诉我们,人类的学习是基于经验的一种建构。眼前的这个孩子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完全可以作出判断:应该称呼这位老人为爷爷,称呼那位老人为姥爷,或者称呼这位老婆婆为奶奶,称呼那位老婆婆为姥姥。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建构出意义,完成学习是没有任何问题的:这是一种高级层次的学习。结果你硬要把它变成低级层次的学习,只让他去记忆,这会让他的经验失去价值,思考也失去判断力。

  这个孩子第一次说错了一个,75分;第二次背错了两个,50分;第三次又错了一个,25分。最后,他非常勇敢地做出了一个抗拒性的回答。——当奶奶再跟他说的时候,他管都不管,直接说:“爸爸的爸爸叫哥哥。”奶奶彻底崩溃了,说:“你怎么这么笨?”

  事实上,实我们完全不用着急教这些东西的,请放心,你的孩子一定会知道爷爷叫爷爷、姥爷叫姥爷,不用你教的。

  我们要弱化教书观念,端正、强化育人观念。也就是说,不能什么时候都想着让孩子学习,不能什么时候都想着怎么教育孩子。

  ——好不容易晴空万里、心情放飞,想带孩子出去春游,而孩子却说不想去。知道孩子为什么不想去吗?因为他们知道回来要写作文的。

  ——想带孩子一块儿去吃饭,说那个餐厅很好,菜你都没吃过,很新鲜。孩子也不想去。这又是为什么?因为他们知道今天回来要写日记的。

  当一切都与成绩联系在一起的时候,当所有的学习都变成负担的时候,我们需要做的努力就是使学生远离学习。

  大家都读过《水浒传》《三国演义》吧?请问,哪位朋友是把《水浒传》里的字都认全之后才开始读的?我可以保证,所有读过《水浒传》的人,没人能认全书里的字。但这影响人们阅读了吗?

  我想再说一个常识:要让学生尽早地阅读,而不是让学生以识字为前提去阅读。那种好读书不求甚解、猜读法、小时候连蒙带猜的方法,也许正是科学的一种方法。

  我参加过高考命题,也审查过许许多多的练习册、练习题。我遗憾地发现,小学生如果做大量阅读题可能不利于大脑发育,因为现在的那种阅读题根本不能培养阅读能力。

  阅读理解题最大的问题就是按照“标准答案”去“理解”文章。比如,一位著名的评论家读完一篇小说,评价主人公是一个心地善良的人。评论家对主人公性格所作出的判断是基于内容的,根本没有错误。然而,当这篇小说变成阅读题的时候,大家就会发现以上观点是错误的。因为你读完小说后,发现主人公是个“一条线”的人,却非要答出心地善良才正确,这便犯了逻辑上的错误,因为它把一个特定的判断变成了全称的判断。

  比如,一个小朋友读完了小说,他说主人公是一个男人。这有错吗?难道他不是男人吗?读完小说,他发现主人公是一个上海人,错了吗?凭什么非要答出心地善良不可?因为题目上并没有对性格特征的限定,只是问主人公是一个什么人,凡是回答属于他的特征和特点都应该算对。

  高考其实不是这样命题的。曾有这样一道诗歌理解题,所援用的诗歌有人说这是征夫诗,描写了在外地驻守边关的将士对家庭的想念;有人说这是思夫诗,表现家中幽怨的闺妇对远征亲人的一种思念。高考题要考生分析这首诗歌表达怎样的思念之情。答案是:表达了相爱的人关山阻隔的思念。无论谁想谁都对,只要学生能看出一方想一方就行。对于今天的许多阅读题,我想对命题者说:千万不能拿唯一的答案去限定它,而是要求学生有高阶的思维。

  在ChatGPT时代已经到来的时候,在元宇宙场景即将到来的时候,我们设计了这样一种教育的场景:当脑机接口可以实现,当6G时代实现对人类数据的高度采集,并以高度保密以及数据采集的可信度评鉴为前提,实现互通互联、超越5G时代之后,教育将会迎来另外一场重大的变革。

  在ChatGPT时代到来的时候,人类如果有哪个能力不可替代,那一定是思考。

  所以,今天的课堂教学上要少一些“记住了没有”的追问,今天的评价检测中要少一些“记牢了没有”的评价。今天我们对学生所有的要求中,不能要求他算得准、算得快,毕竟再厉害也算不过计算机。如果你想让孩子拥有像机器人一样的运算速度,就强化他的运算能力,但如果你不想让他被机器人替代,就强化他的思考能力。

  没有人愿意再回到用小黑板布置作业的年代,但不能忽略“小黑板的功用”带给我们的启示。我们在面对未来数字化教育即将到来的时候,我想再次强调:如果人类有一个能力是不可替代的,那一定是思考。而要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,就不能用作业填满他们的时间和空间。谢谢。

  第六届IEIC国际教育创新大会“名校万里行——探校参访系列活动”圆满结束

  2023教育考试与评价研讨会在沪举行,聚焦“评价改革与教育考试高质量发展”

  特别声明:以上内容(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)为自媒体平台“网易号”用户上传并发布,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。

  英王妃凯特宣布患癌:视频由BBC工作室于三天前录制,等到孩子们放假才公布

  亲历莫斯科“恐袭事件”的中国留学生:事发时就在隔壁 听到爆炸声跟着人群一起跑

  “没看我穿的制服吗”,曝高速收费站工作人员挑衅大车司机:掐脖+逼其吃垃圾桶内食物

  70岁老人称自己打小没饿过肚子,家里常备1000多斤粮食,被网友群起攻击

  最快下周,特朗普将“借壳上市”!打官司缺钱已火烧眉毛,30多亿美元意外之财来“救场”?

  无需输入密码,微软Surface Pro 10 商用版内置 NFC 读卡器

  北通阿修罗 2 Pro + 星闪手柄预售:2000Hz 回报率,售价 359 元

内容